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他在公元前273年上位之后,清洗了王族内所有的政敌,包括了他的亲哥哥须陀摩。这之后阿育王开始四处征服,几乎统一了整个印度次大陆。在即位第八年,阿育王征服了羯陵伽国,并下令屠杀了十万战俘。也是这次屠城,亲眼目睹了屠杀的残酷血腥,阿育王幡然悔悟,开始虔信佛教。
在佛陀入灭235年后,阿育王在华氏城举行了佛教史上规模空前的第三次集结。从这之后,阿育王又派出僧侣向南北两个方向传教,佛教开始变成世界宗教。在阿育王的护法之下,佛教火速崛起,成为了印度的第二大教。而佛教“众生平等”的教义也把婆罗门的种姓制度推向了崩溃的边缘。如果没有意外,种姓制度就此消亡,但是意外还是发生了。
如果单从宗教层面来看,似乎婆罗门教和种姓制度的湮灭只是时间问题。但是现实层面要复杂得多。很多人把佛教的兴起归因于婆罗门教种姓制度的压迫,以为是低种姓印度人改宗佛教,让佛教出道即巅峰。但这是我们在革命文化下的一种想当然,事实上完全不是这样。佛教兴起的主因就是阿育王的护法,但阿育王的护法并非只是虔信佛教那么简单。
我们一定要记得阿育王是一个政治家。阿育王护法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印度两大种姓权力斗争。种姓制度是婆罗门的主要教义,种姓制度把印度所有人纳入了四个种姓,这其中婆罗门至上,刹帝利只是第二。政治层面来说,种姓制度是祭司集团婆罗门对军事集团刹帝利的压制。印度历史的整个主轴就是刹帝利和婆罗门两个种姓之间的合作与斗争,而这两个种姓又绑定了印度最核心的两个政治集团,祭司集团和王权集团。
孔雀王朝是一个世俗权力非常强大的王朝,阿育王是刹帝利种姓,他想要整合印度次大陆的权力,所以他需要一个普世的、反婆罗门的、属于刹帝利的宗教。他找来找去,发现再没有比佛教更合适的了。首先,佛陀释迦牟尼的世俗身份是王子,他的出身就是刹帝利种姓,也就是说佛教的创始人是刹帝利种姓。第二,